遇见设计师(一)|每位设计师都能活出自己的样子——李想

动态 2019.12.25

 李想

站酷知名设计师

著有《工业设计与视觉动力》

《工业设计如何驾驭复杂》等教程

擅长与产品外形相关的前期开发与设计,

兼职工业设计讲师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那么,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平凡不失个性的设计师——李想,想哥虽然没有获得过很多大奖,也没有很多荣耀的成就,但是他著有的《工业设计与视觉动力》在业内小有名气,小编也因此被圈了粉。


前方干货高能预警!

请做好防干措施!

 

文章共计6994字 

预计阅读时间: 18分钟

如果阅读不完的话

就收藏起来吧~

 

 


工业产品设计中的

视觉传动力

上品工业君:您写的《工业设计与视觉动力》这套教程的初衷是什么?您觉得这套教程受众人群是怎么样的?


想哥:写这套书最根本的动机还是知识的分享,就是感觉自己知道一个关于设计和视觉的小秘密,想要让别人也知道,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。不过整个过程比想象的要长的多。从大三开始接触视觉心理学的内容,到摸索着构建针对工业设计的视觉知识框架,过去了10年,内容才最终成书出版。

所谓受众人群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范围,我觉得对于视觉心理方面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看。但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角度,我建议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就有所接触,再用大学四年的时间慢慢消化和理解。等到毕业后进入社会,就没有很多时间静心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了。

职场规划?! 

计划不如变化快!

 


上品工业君:刚毕业的学生都有这种感觉,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都是老师教的,自己的设计作品也是老师传授的,您觉得怎么才能突破现有的设计思维?


想哥:这个问题不难回答,好比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,想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怎么办?去大城市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在学生时代,我们只能跟随老师的思维学习。想要突破,就远离老师,远离学校,走入社会,接触真实的工业设计。然后重新学习。

这么说来,这个问题好像很好回答嘛。那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问题。这个问题背后,真正令人困扰的是,学生跟着老师学了四年,却发现自己无法走入社会,找不到工作。这才是令人沮丧的。好比农村的孩子,一下子被放到了大城市,要求他独立生存。这让我想起纪实记者李玄傻,讲述自己刚到城市,要前往一个报社面试,为了省钱,就跟着开往目的地的公交车奔跑。

所以最终问题是,学生刚毕业,依然需要一些帮助,让他们平稳进入社会。这个帮助,可以是文凭的升级,可以海外镀金,也可以是技能提高。但哪个方式最有效?只有自己知道了。我更偏向于技能的提高。但是目前社会上这一块的服务是最匮乏的。

上品工业君:看了您写的《我曾离创业很近》颇有感触,再加上现在毕业季,很多应届生毕业开始找工作,您认为对于他们来讲,去一家怎样的公司比较合适?关于他们的职业规划,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啊?


想哥:我认为啊。。。。。。我认为这要看,怎么才算是“合适”了。如果说找对象,找一个合适自己的,我们基本都能理解,每个人也有自己“合适”的标准。但是,所谓合适的公司就不好定义了。我更偏向于认为,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什么适合自己的公司。只是你要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。

另外,这个问题似乎暗示我们,毕业后,去什么样的公司是自己可以选择的。其实很多情况下,我们并没有选择权,甚至有公司要自己就不错了。只有极少数能力超强的人有很多机会可以选。

其实每个人对于选择的偏向都不一样。有的看中收入,有的看中收获,有的看中名气,这也变成非常个人的问题。但是选择是有两个维度的,一个是数量维度,看你有多少选择。另一个是时间维度,就是在今后的几年里,你有过多少选择。刚毕业的时候,是一个单一的时间点,你不会在数量维度有多少选择的。但是,一旦加上时间维度,在毕业后的几年里,你所拥有的选择可能就很多了。

所以,刚毕业,先就业,再择业。(先养活自己)所谓再择业,就是在一个长时间的维度内拥有更多的选择,这就自然引到了下一个问题,职业规划。

关于职业规划,我的建议,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现在的观念。那就是,不要去做什么职业规划。计划不如变化,尤其是在长时间维度上,规划往往是无效的。

好比在吃鸡游戏里,你如果跟我说,你尽然事先做了一个吃鸡规划?大家都会笑的吧。你连刚开始的飞机航线都不知道的,就算你跳伞水平很高超,你能确保自己始终在安全区内吗?能确保不遇到强人被干掉?那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存活?事先规划肯定是没有用的。而是个人技术的不断提高,并且因为安全区会不断地变化,要随时准备跑毒。

我毕业12年了,依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以后走向何方,但我始终在搜索着新装备,随时准备跑毒。个人能力的成长和提高,是我最需要关注的。这方面内容,在我的公众号文章《学会学习,再学设计》中有更多的描述。

工业君:还记得在《与工业设计学生的一次问答》这篇文章中回答学生问题中说道:“因为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工业设计师,这个专业的存在数量本身就是个问题。而学校教育又达不到要求,专业的人不教课,教课的人都是外行。”以目前您说的这种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来看,中国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?真正喜欢并且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应该做些什么?


想哥:我其实不喜欢谈发展趋势,感觉自己像是骗子。因为一切所谓未来发展趋势,都是在预测未来。未来可以随便预测,但是不能随便相信。

如果一定要说未来发展趋势,那我觉得,未来趋势就是没有趋势。中国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个话题,什么人谈的最多?外行人谈的最多。

举例来说,人类的癌症发展趋势。有人说,人类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这是个趋势。说以前人很少得癌症的。那是因为以前人寿命短,没得癌症就死了。还有人说只有人类有癌症,动物没有得癌症的。其实恐龙化石里就已经发现了肿瘤的化石。其他动物也是因为还没有来得及得癌症就自然死亡了。这样的情况下,一定要说人类癌症发病未来趋势的话,其实都是表象。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和趋势。

说回我们这个专业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人数很多,但工业设计人才长期短缺。这个现象从我上学的时候,到现在就没有什么变化。可以说没有趋势。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或者设计公司一直是少数,那么就会有一个结果,水平一般的设计师很多,形成价格竞争的局面。水平较高的设计师很少,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。这样的局面可能很久都不会改变。所以没有变化,也就没有趋势可言。

其他行业也是类似的,比如导演行业,大导演,好导演赢家通吃。普通导演价格竞争激烈。演员也是如此。

你可能会说,中国的工业在发展和升级,工业设计的需求在增多。确实,但这与行业发展趋势无关。设计需求增多不代表好的设计师会变多,需求变化只会带动价格变化。这个和猪肉价格的涨跌是一样的。对好演员的需求增多,只会抬高好演员的片酬,不会让市场上的好演员变多。有需求的企业,甚至可以到国外去找设计师来合作,和国内的设计行业都不发生任何接触。

那些不断鼓吹中国工业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外行人,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
那真正喜欢工业设计的学生应该做些什么?学校的教育无效的情况下,只能依靠社会上的培训机构。目前工业设计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。理论上,最有效的教学方式,依然是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。但这不符合客观条件,所以目前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。

工业设计是可以自学的。只是需要很持久的毅力,因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,可能还会走不少的弯路。


放低姿态,

做一个谦卑的小白。

 

上品工业君:您觉得设计过程中什么是最难的?您是如何去克服它的?


想哥: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和笼统,但还是可以回答的,答案自然也是抽象和笼统的。我认为设计中最难的就是出现不可控。就是遇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发生。在投资方面有两种风险,一种叫可预见风险,比如股市有涨有跌,如果钱全赔了,也是预料之中,你也知道可能会发生,但依然愿意冒险。另一种叫不可预测风险,比如出现地震或者恐怖袭击事件。

设计过程中,也有类似的情况,就是分为可预见困难和不可预见困难。可预见困难,往往容易克服,因为你预见到了,说明你遇到过,所以有心理准备,也有经验。那么不可预见的困难就不好说了,因为它在你的想象之外。这其实在所有领域的都会遇到。

被别人评价“专业”,是一种夸奖。但要看是谁夸。外行人评价内行人,说你很专业,那是说你有很多套路。但是内行人评价内行人,说你很专业,那是说在套路无效的情况下,你还能把事情搞定。所以真正的专业,是不但会很多套路,而且在套路无效的时候还能成功。不但能搞定可预见的困难,还能搞定各种不可预见的困难。

那怎么克服呢?每件事情都有具体的解决和思考方式。笼统的回答就是,放低姿态,做一个谦卑的小白。很多想不到的困难,埋伏在前面,别太自大了。出现的时候,也不要慌,冷静地看到它的本质,再思考解决方案。如果遇到不可解决的困难,那就只能另辟蹊径。

上品工业君:您是如何平衡设计与成本的关系的?


想哥:这个问题其实是问企业的,而不是问设计师的。成本其实是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。制度的设计有社会成本,税收的设计也有执行成本。对于产品,让设计符合成本的控制目标是很重要的。但这不是一般设计师就能做到的。有的时候,企业也很难做到。一不小心步子跨大了,就扯到蛋。因为太想把产品做的好看了,量产前期投入成本太大,企业就可能关门了。

所以,对于设计与成本,没有所谓平衡。或者说,平衡这件事不归我们管。我们只需要时刻尊重成本的限制。

对于学生来说,只需要有意识的去了解成本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,慢慢来,别着急。

我曾经因为没有经验,使设计中包含了很多需要开模的组件。结果厂家最终因为成本原因把这些组件全部改掉了。使得最终产品外观非常尴尬。

我也曾因为沟通的问题,没有完全了解产品的成本定位。把一个单价15万元的产品背包,设计成了150元的档次。

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的。充分沟通,遵循成本的定位和要求。

这个问题很难回答,

我斗胆回答一下。


上品工业君:怎样锁定用户的真实需求?或者无论甲方还是用户,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需求,怎么样去发掘他们的潜在真实需求?


想哥: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,因为这不是一个设计问题,而是个商业问题。不过既然问了,我就斗胆,试着回答一下。

第一个问题可以拆解成很多个问题,客户有需求吗?他们的需求是什么?这些需求是真的吗?怎么能确定这些需求是真的呢?这些问题好难呀,估计商业大佬都不容易回答。这其实不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
在第二季的《西部世界》中说道,这个乐园就是一个试验场,接待者是道具,游客才是目标,目的就是为了测试游客的真实行为。在这里他们才能放下他们的伪装,暴露出他们最真实最丑陋的需求。可见找到真实需求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事情。

第二个问题,其实和第一个问题一样,只不过从设计公司的角度提问。作为设计公司,有稳定的客户很重要,但是还需要客户有稳定的需求,才能养活设计公司。但是客户没有很多需求,或者他们自己也想不出什么需求,那设计公司就需要帮助客户发掘需求,也是帮自己发掘业务。

但是这看上去好矛盾呢。没有明确需求情况下,如何发掘潜在需求,而且要是真实需求。好比通过地质勘探,没有明确探测到地下石油的存在,怎么样才能发掘到潜在的石油存在,而且是真实的石油储量呢?

这样似乎很容易进入人格分裂的状态。好比一个人自己对自己说。“他没有需求啊。”“不,他有的,只是你没看见。”“他真的没有啊。”“一定会有的,你再找找。”

关于需求,我在公众号文章里,讲到过“痛点”的概念。人的痛点,来自于两个方面,一个是自恋,一个是恐惧。这两个方面其实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的知识结论。从这两个大类来说,人类是没有新的需求的。也不可能有新的需求。因为它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,也不仅仅是灵长类的特征,而几乎是所有恒温动物的特征。那些很火,而且一直会很火的行业,比如教育和医疗,针对的是人们的恐惧。游戏,影视和社交平台针对的是人们的自恋。这些其实一直没有需求的更新,只有技术的更新。

在用户没有新的需求的情况下,企业只能寻求技术革新。我们现在玩吃鸡,和小时候拿着游戏币玩街机,在需求上是没有区别的。只是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我们现在用电动牙刷以超声波清洁牙齿,和以前用劣质牙刷刷牙,需求上也是没有区别的。只是技术革新了。

我们现在开着昂贵的跑车,以震耳的引擎巨响飞驰过街道时,和一个黑猩猩用力敲击捡到的铁桶,制造巨响,以获得更高级别的地位和交配权,也是一样的。

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说,人类的需求没有变化。

但是,为什么市场上还是时不时的出现一些爆款的产品呢?这是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,假装回答都不行。不过我相信答案隐藏在精神分析学中。针对爆款的产品,可能更多原因就在外部客体的心理投射理论中。

但针对这个问题,我认为,没有办法去挖掘所谓潜在的需求,而且无法确定是否真实。

上品工业君:您觉得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?它应该是面向现在,还是面向未来?

 

想哥:其实我不认为设计有好坏之分。不是因为没有优劣。而是这个评价维度太过单一。就如同你评价一个人,是好人还是坏人。好和坏,是我们人类语言系统对这个世界的极度简化,而我们的思维也会被语言所牵制。就像我们可以告诉小朋友,这个世界的昆虫可以分为益虫和害虫两种。于是他们遇到任何昆虫,都会问,这是益虫还是害虫?

如果你遇到一个产品,脑子里想的还是,这个设计好不好?很遗憾,这还是孩子的思路。所以如果女儿问我,爸爸,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?我会告诉她,人不是用好坏来标定的。我不会随便评价一个产品的好坏,如同不轻易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。

所以第一个问题,我只能回答说,孩子洗洗睡吧,我也不知道,要不明天你问问老师。

第二个问题,设计应该面向现在,还是未来?

看到这个问题,我也有点晕,让我想起早上送女儿上学,她总是问我,爸爸,现在是早上还是上午?天气变热了,她又要问我,爸爸,现在是春天还是夏天。我想说,语言啊,你真是把我坑惨了。

什么是现在?什么是未来?这不单单是语言上定义模糊的问题。一切产品设计行为,都发生在产品真正生产之前。那么可以说设计一定面向未来。

但是,现在企业所做出的产品开发决策,都基于对现在或者过去的观察和总结。哪有什么未来可言。

未来我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?不管你去哪里,那里都是你基于过去的经验所产生的想象。

也许只有当一个哲学家混入了工业设计,才会提出如此可怕的问题来吧。

这道题我不会做!太难了!我逃了。大哥别杀我!我把枪都给你!

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样子


上品工业君:在《我曾离创业很近》中了解到您曾经在父亲朋友的公司当总监,却因上班时间接免费私活被“架空”,也因此辞职,文章下面也有网友评论并且质疑你的行为,批判您做事忽略了领导的感受并且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。我们知道很多设计师性格都是不羁的,但是这样的性格在工作中有利有弊,对此您怎么看?

想哥:我先把网友的评论和我的回复摘录下来。“非常感谢。我知道你说的这些。我知道该怎么做,只是我不会去做。我如果是韩信,我就去别国了。因为天下的国家实在是太多了。刘邦再牛,我也懒得理他,我不想把生命浪费在一些我不在乎的事情上面。生命短暂,我选择我自己的每一天怎么过,才组成了我生命的篇章。这个时代好比春秋,而非秦汉。秦汉是中国皇权逐渐成熟的阶段。好比天下只有一家公司。而现在,小公司遍地开花,权力早已不存在,你有你的目标,我有我的目标,有共通之处就合作,没有了就散伙。如同春秋时代,遍地诸侯,杀掉大王另立新君易如反掌,齐桓公重用管仲与鲍叔牙,他知道不用他们也会被别国所用。所谓老板的权威,不过是老板自己幼稚的想象,真正威胁他权威的不是手下的员工,而是别的老板。我是喜欢教训老板的人,这是我快速筛选好老板的方式,因为节约时间。似乎我们生存在不同的世界,所以有不同的世界观。但还是很感谢你的真诚。凡是没有对错,只有利弊,选择必有代价。我只是用这种方式塑造我的人生而已。”

其实在公众号文章《工业设计师的职业枯竭》中,我讲到的也是这个问题。这不是一个设计师性格的问题。其实,是一个职场雇佣关系的问题。

现代的雇佣关系,是一种合作关系,而非传统的权力关系。所谓合作,就是两个小孩子在游乐场遇到,然后说,我们可以一起玩吗?那两个人会不会一起玩,在一起玩多久,会不会当中产生矛盾,然后再找新的小孩子玩,都是非常随意的。

而“老板”这个词汇现在都非常少被使用了。反而称呼老板变成了一种调侃。甚至前面加一个“小”字,使得称呼还带有贬义。不再带有权力属性。

不过这个问题不是你应该怎么做的问题,而是每个人的性格不同,其实已经决定了遇到各种情况时的反应。职场中,会有各种人生。有的是演技超群的老油条,有的是讨好型角色,也有自恋型暴怒的假权威。

对此我的观点依然是,我的生命不值得耗费在那些我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上。情商高低的表现,是一种选择,套路谁都知道。如果在职场中不得不依靠演技存活,那我宁愿去横店,从群演干起,说不定更有前途。

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样子。

关于想哥的那些年~